为什么有的港口吞吐量可以三年都增长?|港口圈
寒意正在中美两国部分港口之间传递。
根据统计,12月上旬长三角地区枢纽港口外贸重箱同比下降约13%,珠三角状况更严峻一些,同比下降约20%。美国最繁忙的两个港口也在近几个月创下吞吐量历史新低。洛杉矶港11月份集装箱吞吐量为63.93万TEU,同比下降21.21%,进口重箱30.71万TEU,同比下降23.89%;长滩港11月集装箱吞吐量为58.87万TEU,同比下降21%,进口重箱25.94万TEU,同比下降28.4%。更何况圣诞季即将到来,本来正是零售商大展拳脚备货的时候。
中美两国巨大的贸易量,从而导致港口货物吞吐量下跌呈一体两面的状态,但却还是有些许不同。中国长三角、珠三角港口出口量减少就是由于海外需求减少,但是美国港口除了零售商订单减少、库存高企外,还有因劳资纠纷带去的不稳定性因素导致部分货量向美东港口转移,因此进一步加剧了洛杉矶港和长滩港进口量的走低。
之所以要挑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港口群作为代表,一是因为长三角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和货物吞吐量港口,作为经济最活跃的地带,它们的背后都拥有富足而广袤的腹地;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达,港口竞争充分,是美线开航最密集的地区。这两个区域内的超大型港口,诸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等都曾因为所在城市封控、港区出现病例等各种原因出现吞吐量下跌。
最为典型的是2020年1月,几乎算得上是中国港口的至暗时刻,由于疫情导致的全国性封闭,使得中国沿海港口的数据几乎全都泛着绿光。上海港集装箱量下跌了3.9%,宁波舟山港-3%,厦门港-1.9%,广州港-10.4%,深圳-5.2%,苏州港-10.2%,大连港(-10.3%)......也就是说,沿海沿江几乎叫得上名号的大型港口都下跌了。但是即便是这个时候,北方的烟台港(3.1%)、青岛港(3.5%)、日照港(10.7%),南方的北部湾港(27.1%)依旧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并延续至今,北部湾甚至依靠连续三年的双位数增长,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双双跻身全国前十。
为什么只有他们可以?这是港口圈发布吞吐量排行榜时圈友长期的疑惑。某大型港口副总对港口圈表示,外界对于北方港口的数据存疑义很正常,但是深入了解南北方产业结构后可能会有不同看法。
他表示,南方地区制造业发达,工厂生产的产品很合适家庭使用,从服装、鞋帽到电器。2020下半年-2022上半年,国外需求很旺,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开足马力满足国外订单。反观北方,工厂里更多是钢铁机械设备类,2020下半年-2021全年,老外光顾着消费,走出宅经济,生产制造业并不红火。2022年,通货膨胀率日益增长,欧美东南亚消费激情过去,俄乌纷争带来高能源价格,欧美高库销比,对消费品需求减弱,国外经过疫情思考更重视制造业,因此对我国北方产业更依赖。
当然,除此以外,与南方相比,北方的国有经济占据更大比重。在疫情冲击下,首当其冲是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在抗击疫情冲击方面比民营经济更有韧性,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持。另外,北方港口的货源以煤炭、油品、铁矿石、粮食等大宗散货为主,在消费品需求被抑制的情况,中国作为全国制造业及基建大国,对进口大宗商品的依赖性较强。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港口吞吐量排名是否重要正在呈现两极分化的看法。保持增长,实现一定目标的吞吐量几乎成为每一个港口集团领导班子无法规避的指标;但另一方面,员工的获得感、认同感又不完全从吞吐量中转化,基层一线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背后,并未获得与之对应的薪酬、福利,导致圈友常常在留言区喊出真心话“世界第一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当我们穷尽一切力量助推全球20大集装箱港口中7席花落中国时,总还是有基层的声音在提醒着所有人,他们是否也共享了这“繁华盛世”,或许这才是吞吐量一直增长的意义之一。
转载自:港口圈